太极文献

太极拳及拳谱考(上)

  陈清平的弟子们又各创拳架如:李景彦创“忽雷架”、和兆元创“代理架”、武禹襄创“武氏太极”,和兆元的徒孙郑悟清又创“悟清架”,而武禹襄的徒孙郝为真的弟子孙绿堂也创“孙氏太极拳”。

然只有陈清平传给武禹襄时保持了原有的十三势拳,而赵堡的其他传人十三势拳都失传,当武禹襄得传的十三势拳传到郝月如、孙绿堂时也失传。

(三). 唐村太极拳

目前在唐村李氏后人中,尚未发现有人练千载寺原传十三势拳的,据说还有人练李仲、李信、陈王廷所创的太极养生功,是否有所改变不得而知,王堡村的情况也如此,然王堡枪还有人练。

从《李氏家谱》上得知,从李氏第八代李春茂开始,李氏的历代后人尤其是到十二世李鹤林为止,都曾去多省、市传艺,常授徒数千人,但奇怪的是至今未见有李氏所传的十三势拳,甚至未见有人练李仲、李信、陈王廷所创的“太极养生功”。

(四). 济源勋掌村“神拳”

二00六年底,友人告知在河南道家圣地,王屋山脚下的济源克井镇勋掌双峰村发现与心意拳、太极拳有关的拳谱资料。本人即与友人同往济源考察,有焦立武先生是勋掌双峰村人,练该村原家的“神拳”。焦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出示拳谱,内容有

养生功、神拳九要论、拳论、交手论、四路神拳等名目。原谱还附有《太极拳经》的内容,是抄自原河南省博物馆长关伯益于民国元年在北京的抄本(关在北京可能抄自杨、吴的传人抄本),故此部分价值不大,其中的“神拳

九要论”曾由济源的郑濂浦从原作杰处抄录带到北京,给在清华大学任武术教师的李剑秋,李于民国初发表在其《形意拳术》一书中。

    焦先生说:神拳主要由“四路神拳”组成。为了分清“神拳”究竟是“心意拳”、还是“太极拳”、或是其他拳,我们请焦先生做了表演并拍照摄影。从焦先生的演练中,我们弄明白了“神拳”原来是太极拳类的,与赵堡太极、陈氏太极有相似处,但也有

不少区别,其动作名目区别也大。据说“神拳”历史上出名的有道光年间原迷和,以及清末民初的酒一和等,那么济源的“神拳”究竟来自何处?

从《李氏家谱》上得知,李氏有不少代人在济源做生意、教拳,第九代李友参加李自成部队受伤后,曾隐居在济源,李氏第十世李元善也在济源教过拳,因此济源的“神拳”很可能就是李仲、李信、陈王廷所创的“太极养生功”。在陈氏拳

谱中说有二套、三套、四套、五套拳,后四套失传,失传的四套是否就是济源的四套“神拳”,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勋掌村的四套“神拳”,也绝非千载寺原传“十三势软手”。 
         .太极拳谱

  • 到目前为止,先后发现的太极拳谱有:

1.武禹襄之兄武澄清于1852年在河南舞阳任知县时求得一本拳谱,后文称“盐店本”。
(按:武澄清还未中进士时,其同里杨露禅早已学成太极拳并在乡里传授,武澄清的幼弟武禹襄也向杨学过,但由于杨保守,武仅知大概,因此武澄清未上任前已早闻太极拳大名了。武氏太极传人郝少如曾说“武澄清到舞阳任知县后,闻舞阳

盐店有太极拳谱,便往而求得”。太极拳谱到陈长兴那一代陈家沟已失传,陈长兴曾用心意门的理论即“九要论、心意拳论、交手法”等来解释太极拳。杨家传出的与盐店相同的那本谱是杨班侯得自武禹襄处,杨班侯少年时也曾随武禹襄习文练武。) 
 
2. 同治年间,吴全佑等奉杨露禅之命,拜杨之次子杨班侯门下。拜门时杨班侯在端芳亲王府传给吴家“太极法说”的抄本。

   (按:“太极法说”共四十目,内容极丰富,文辞极精彩,理论极精辟。若说“太极法说”也是得之武家,武氏传人也应有之,可武氏传人没有,可见并非来自武家。若说得之于陈家,则更无可能。本人认为吴全佑等拜门时,杨露禅父子在京城已多年,太极拳名

声已大盛,有不少王公贵族都练太极拳,可能有好事者将古传的“太极法说”献给在王府,从文辞上看,应该是明代的作品,究竟出自谁手,不得而知。吴公藻献出此谱曾言:“此书乃先祖吴全佑府君拜门后由班侯老师所授,是于端芳亲王府内抄本,在我家已一百多年,公藻在童

年时即保存到如今。吴公藻识”)

3. 宋远桥述记太极拳、宋书铭传抄“太极功”秘诀十篇。

   (按:此乃1916年袁世凯的幕僚宋书铭所出,宋称其为明初宋远桥17世孙。)

4. 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傅歌诀二首。(注:第二首就是“十三势论”)

5. 唐豪在北京琉璃厂发现的“阴符枪谱与太极拳谱的合抄本”后文简称“厂本”。(按:据说这抄本是乾隆年间的抄本。)

6. 1998年发现的《太极秘术》残本。(按:从序中得知这是一本河南温县外的赵堡太极传人王柏青于雍正六年的承留与著述本。)

7. 2002年发现的河南博爱县唐村,乾隆年间唐村训武堂的讲论本,后简称“唐村本”。(按:据说从纸质上辨,现存本可能是清末民初李氏族人的重抄本。) 
    
8.民国牛连元传吴孟侠“太极拳九诀”。(按:据说是杨班侯传给牛连元的,主要是太极拳的用法。)

   上述的盐店本、厂本及唐村本同出一源,而“太极法说”、“太极秘术”及“太极功”则来自不同源。

(二) 拳谱内容析略

1. 唐村本的目录顺序:

   由博爱县魏美智先生提供的唐村本照片,有完整的封面及封底。封面上有“拳谱”二字,并有“未成功器,勿名师门”的小字,第一、二页魏先生没有提供,可能是重要的序文,照片是从第三页开始的,各篇先后次序是:

A.无极养生拳论。B. 十三势论。C. 十三势行功歌。D. 十三势行功心解。E. 太极拳论。F. 打手歌。G. 打手要言。H. 身法。I. 刀法。J. 枪法。K. 打手撒放。 L. 春秋刀诀。M. 十三势(名目)

2. 咸丰年间得到的盐店本的内容与目录顺序除没有无极养生拳论及春秋刀决外,其余与唐村本完全一致(盐店本在“十三势论”及“太极拳论”处有标题及注,而唐村本无)。

3. 厂本的目录顺序:

a. 阴符枪谱序、自序           b. 春秋刀诀              c. 十三势论。
d. 太极拳论                   e. 十三势歌              f. 十三势行功心解
g. 打手歌十三势行功心解       h. 十三势名目。

(按:“太极拳解”是李亦畲所加的名目,原谱均无)

    最有意思的是盐店本与厂本虽然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但十三势论、太极拳论都有同样的标题及注:

《十三势论》的标题为:先师张三丰、王宗岳传留太极十三势论。 
 注为:此系武当山张三丰老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    技艺之末也。

《太极拳论》的标题为:山右王宗岳先师太极拳论。 
  注为:此论句句切要在心,并无一字敷衍陪衬,非有夙慧者不能    悟也,先师不妄传人,亦恐枉费工夫耳。

    这两篇的标题及注已说明是张三丰著的十三势论,后传至王宗岳,并由山右王王宗岳承留,而再下传。

盐店本之所以发现在舞阳,可从《李氏家谱》的记载中有找到原因:李仲的五个儿子长元钦,次元臣,三占鏊,四元善,五元明,早年都随他在浙江读习,文武双修。元钦习十三势拳剑枪法,成为名家,一生以传拳为生。元臣精于拳术,先后在安徽

与河南舞阳传拳,培育不少弟子。元善习十三势拳剑枪法,为武学训导名师,门弟达于数千人。元明习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枪法,在杭州武林界享有盛名,夫妻二人有武功高手之称。

即从李元臣起李氏族人边在舞阳“传拳育弟”,边在舞阳开盐店。到了李鹤林辈也在舞阳开有盐店,之后,又将盐店交其子李永达以及李永达的儿子李嘉臻、李嘉际照管。李永达年老之后,又由其子李嘉臻、李嘉际照管。李嘉际,文武双修,文品武

德高尚,内功修为深厚,不仅武功了得,而且学识修养也名冠当时。

说明盐店本是来自唐村的李氏传人,并且是来自李鹤林后的传人。因不是讲武堂的训论本,故只按一般拳谱的形式存在,即没有某年某月某日的讲经说法之具体时间。而厂本是乾隆年间的合抄本,虽源自李氏家族,但不同于盐店本及唐村本。

  • 厂本的不同处:

 

   第一,内容没有唐村本及盐店本的完整。

   第二,其太极拳论在十三势论后,十三势行功歌前;春秋刀决独立排列在十三势论前,阴符枪谱后,而唐村本的春秋刀诀则排列在“打手撒放”后,“十三势名目”前。

   第三,厂本的十三势目与唐村本的十三势目有八处不同,而唐村本的十三势目却与盐店本的十三势目完全相同。这说“厂本”可能来自李鹤林以外的李氏传人,并极可能来自王堡村的王堡枪传人。

这是因为:王堡枪的第一代王仲锦除在千载寺向董老道学枪外,也向博公道长学了十三势软手,而王堡村的王家与唐村的李家又是亲戚,因此拳谱互通有无非常正常。况且王堡的第五世王安民还是李鹤林的太极拳弟子(《王堡枪谱》序中有:“是时吾

与师兄苌乃周及晚辈霖苍,树志成名,拜唐村李公鹤林门下,发奋深造枪棍拳绝技,功力摧坚,所向无敌,誉名神枪,王堡枪法之源流明矣。”)。

而乾隆年间的民间枪术爱好者山右王,可能是向王堡枪的传人学的枪,并以枪为主,同时也抄了在王堡的太极拳谱,但因非真正传人,或者还“未成功器 ”,所以所学的并不全。

据《王堡枪源流序》对王仲锦编枪谱的记载:“王仲锦,明末清初,王氏六合神枪之鼻祖,受枪法于董老人秉乾,复编注枪谱,有承先启后之功。”

而山右王所作之《阴符枪谱》为乾隆五十六年,此时距明末清初,约150年左右,这就是说《阴符枪谱》晚于《王堡枪谱》成谱时间150多年。

对比两枪谱发现:a. 《阴符枪谱》枪势源于《王堡枪谱》;b. 《阴符枪谱》的执枪特点也源于《王堡枪谱》;c. 记谱方法相同,但层次有高下;d. 《阴符枪谱》与《王堡枪谱》枪法也有差异,《王堡枪》以“八法”为先,《阴符枪谱》以上、中、下三平势枪为主。

另外王宗岳《阴符枪谱》与《王堡枪谱》的内容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差异。

《王堡枪谱》是一部系统的枪棍谱,内容既丰富又精练。在枪棍谱之篇前,有《枪势图》,《枪法精华歌》《枪之用法》,《枪法绎述论》《制胜歌》《神枪八法解》《神枪三法握要歌》《枪棍应用字解》《手、腿、身法》等精华妙论。枪势上录有缠捉棍直解16势

、长打棍直解13势、大使手直解12势、小使手直解36势、小枪直解12势、大枪直解35势、大盖枪直解9势、大返枪直解8势,滴水枪直解8势,斜穿枪直解6势、枪法择要直解14势、倩法直解10势、上法直解10势、 摧坚霹雳棒直解12势 王樵捆柴直解一势,合计共205势。

由此可见,山右王的《阴符枪谱》源自于王堡枪,是对王堡枪上、中、下三势的简要记述,即《阴符枪谱》所录阴符枪诀6则,上平势七则,中平势十三则,下平势十一则,穿袖、挑手、穿指,搭外、搭里17则,计54势,仅占王堡枪法枪势之四分之一,山右王并没有学

到王堡枪的精华,只是一个未得真传的枪术爱好者,但遵师训“未成功器,勿名师门”,所以以佚名氏的形式即“山右王”来编著《阴符枪谱》。

由于山右王不是真正的传人,其抄的太极拳谱也少了好几目内容。而十三势到乾隆年间时,已从千载寺传出好几代。故其十三势目与李氏十二世李鹤林存留的十三势目,虽大部分相同,但也有一部分不同,十三势目到太极大师李鹤林手中可能已重整过,因而与厂本的不同。

而厂本的却与杨露禅的十三势拳目更相近,杨氏的十三势目也是从千载寺道人及蒋发处传到陈氏第九世陈王廷手中,由第十四世陈长兴传给杨露禅的。这说明山右王的抄录来源可能比李鹤林更早,可能是王堡枪传人王安民上几代留下的。同样,山右

王的抄本也是以一般的拳谱形式记载,而不记讲法训论的具体日期。

    盐店本与厂本的内容说明唐村本是一本训武堂上的训论本,而非原始拳谱的传抄本。

由于唐村本来是李氏从第八世李春茂起到十二世李鹤林在唐村讲武堂的讲经说法的训论本,李氏后人未记下“十三势论”及“太极拳论”的标题与注明而只记录讲课的日期,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但把讲课日期就当作著述日期,是非常不科学的。 
 
比如太极拳论后记有: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次二月二日于唐村讲武堂——李鹤林

打手歌后也有: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次二月二日讲与唐村讲武堂 ——李鹤林

“十三势论”后在唐村本中第八页上记有:大明崇祯壬申年二月研拳草论  李春茂
 
     “十三势行功歌”后则记有:大明万历庚寅年岁次春月太室祠传十三势拳歌教训论—— 李春茂

    “十三势行功心解”后记有:  行功心法辩  李仲

(按:唐村本记载的“十三势论”在“十三势行功歌”前,可“十三势论”文后所记载的“崇祯壬申年”却在“十三势行功歌”文后所记载的“万历庚寅年”后,可见“十三势论”是传自千载寺道人。)

从拳谱可知,“十三势论”是太极拳经的源头,无论是“十三势行功歌”,还是“十三势行功心解”都是围绕着“十三势论”而进行的展开与诠释。

然而这么重要的“十三势论”,在李氏第十世李春元的《李氏家谱》序中有关李春茂的著述中却没有提到,而只提到了李春茂著“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

倘若这篇比“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更精辟许多的“十三势论”也是李春茂所作,那么李春茂之孙李元善作为一个太极拳大师不可能会在序中忽视这一篇极重要的论述,只字不提,而将次重要的“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重笔说明。

这说明“十三势论”不是李春茂所著,而是李春茂得之于千载寺的博公道长(李春茂的十三势拳老师),李春茂只是在“大明崇祯壬申年二月”于唐村讲武堂讲解罢了。“十三势行功歌”比“十三势论”讲解的要早,这也说明唐村本并不按讲解的时间进行排列,而是

按照:无太极拳论、十三势论、再是围绕十三势论展开的十三势行功歌、十三势行功解、太极拳论等的次序编排的。

无独有偶,并不传自千载寺,而传自蒋发的赵堡太极传人王柏青,在雍正六年记述的“太极秘术”的残本中“序”之后,第一篇便是“十三势论”,接着便是邢喜怀的“ 太極拳道” 、“太極拳說” ,張楚臣的“太極拳秘傳”,王柏青的“太極丹功義詮”、“太極丹功残本要術”。(按:由于是残本,不知“十三势论”后有否“太极拳论”及蒋发的“拳论”,本人认为应该没有,不然在杜育万的书中,不可能只字未提,由此看来《太极拳论》完全有可能是乾隆年间的李氏十二世李鹤林所著。)

同时在陈鑫的书中有:“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傅歌诀”二首。

  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傅歌诀的第二首(实际上就是“十三势论”)如下:

举步轻灵神内敛(舉動周身俱要輕靈, 尤須貫串。气宜鼓蕩,神宜內斂)

莫教断续一气究(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气。向前向后,乃能得机得勢。有不得机得勢處,身變散亂,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左宜右有虚实处(虛實宜分清,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意上寓下后田远(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則有后,有左則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坏之速而無疑。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在1998年才发现的《太极秘术》残本中有“十三势论”更进一步说明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傅歌诀(附于1933年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最后页的第二部分歌诀),即从蒋发开始在赵堡镇就传有的真实性。反之,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傅歌诀也证明了从道家原来就传有 “十三势论”,而并非是李春茂所著。

  同时,“太极秘术”的残本中有“十三势论”,说明蒋发从其山西师傅处就有得传。也说明至少不是博公道长或董秉乾老道著述的,当然也就更不是李春茂著述的了。也就说:蒋发、博公道长及董秉乾老道都是“十三势论”及“十三势软手”的传承人。(按:蒋法年龄与李春茂、博公道长、及董道人相仿)

   “太极秘术” 残本中无“十三势行功歌”及“十三势行功解”、太极拳论等,却有与李仲、李信、陈奏庭同时代人邢喜怀的拳论,及与李元善同时代的张楚臣的拳论。说明“太极秘术” 残本与唐村本无关。(按:与邢喜怀一样,李仲、李信、陈王廷也曾有“太极养生功谱”的著述,惜失传。)

(五). 唐村本的贡献:

A. 完整地保存太极拳经。

李家一个巨大贡献,就是将太极拳经完整地保存下来了。这在道门中、赵堡及陈家沟都已失传。《盐店本》及《厂本》都源自唐村本,而武禹襄又传给杨班候,由杨班候传给杨氏后人、弟子。

  而温县外的赵堡传人王柏青后的传人应该是有完整的谱,可惜暴病而亡,为其治病的医者,只随便抄了数页,完整的谱则应此传人的要求,与其一起合葬了,这随便抄的谱,便成了残谱,好在还有邢喜怀、张楚臣、王柏青的拳论和内功论,对太极拳理也是一大贡献。

B.对太极理论的巨大贡献。

从《李氏家谱、序》、《太极秘术》及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傅歌诀(附于1933年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最后页的第二部分歌诀),可知从道家原传的只有“十三势论”。

《李氏家谱、序》及唐村本说明了:李春茂是“十三势行功歌”的作者(还作了“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心解”的作者很可能是李仲(李仲与李信及陈奏庭也作了“太极养生功谱”,“十三势行功心解”很可能是李仲从李自成部队逃回唐村后的晚年之作。),武禹襄并

不是“十三势行功心解”的作者;而“太极拳论”及“打手歌”极可能出自李氏十二世太极大师李鹤林之手。

“太极拳论”及“打手歌”的产生,除了作者对十三势拳又非常深刻的理解外,可能还借鉴了在博爱当地流传了很久的“通背缠拳”理论。后来陈家沟的陈鑫也借鉴了“通背缠拳”理论,把“缠丝劲”说成是陈氏太极拳的灵魂。

比如:通背缠拳清朝咸丰癸丑(1853年)年间菊轩氏的谱本上(序言)说:“此拳巧力胜人,全要身手灵活。他如世俗所传之红、炮、飞虎、九拳、长拳,以及罗汉、二郎诸拳,皆以有力胜无力,大力胜小力。” 

  “太极拳论”则云:“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这里腰斩了实际不同门派的例举,添加了直接总结性的语句;华丽了辞藻的修饰,把别家拳法只作了“旁门”。 
通背缠拳菊轩氏谱云:“不比通背之拳,以四两之重能压千斤者也。何者?他拳横身进,此拳侧身进;他拳硬掤硬扳,此拳闪惊巧取”。这里面有说法,有提问,有实际的技术方法内容答案。 

又云:“世之习拳者,皆以强拨硬打当然,而不思捧有高低,而他力岂无大小?诚以力小等较之,自然以艺服之。”如何以艺服之呢?其后则曰:“可以逢迎善取。必要审其虚实,量其进退,度其缓急而攻子(之)。”这里有说法,有举措,更有技巧:“而以虚之实之,以谢(卸)他人

之力勇;士而弱其力,而顺力拨之,而闪其空。” 

“太极拳论”则云:“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这里则只是有说法,而回答却是毫无实际技术因素支持的、空洞泛论的、哗众辞藻的绚丽。在这里,你根本就无从可找出“何者?”为甚么的技术支持性实质答案。为何如此?无非是避

免露抄袭之丑罢了;别的技术支持性说法,又一时难以找得出来吧。 

再者,这“察‘四两拨千斤’之句,”的说法,显然是从别家的拳谱上看来的,要不然也不会是“察……之句”的说法形式了;这“显非力胜”之说,当然是对“侧身”、“闪惊巧取”、“顺力拨之,而闪其空”的总结性说法;这“观耄耋能御众之形,”也似乎是从“有力胜无力,大力胜

小力”的说法中形象化了的说法;当然也是对自己联想出来的“手慢让手快”说法的支持;也还是为了文句的华丽而应合上句的对仗形式的。 

通背缠拳菊轩氏谱云:“此拳闪惊巧取,全在熟练,无有不胜之理。”此处有法所指。 

吉书升道光甲午(1834年)谱本云:“诚能于扳、搂、扶、挒诸手熟悉精思;知藏头顾面之拙,不若纵防屈伸之巧;知钩、捧(掤)、劈、打之迟,不若闪警巧取之速,则得心应手,捷若影响;随机应变,不拘法度。”则更是所指技术法势明显,举措应机得当,

则“随机应变,得心应手”之事,诚可得有保证者也。 
又云:“有脱卸之巧焉,有千变万化之妙焉;神而明之,鬼而通之” 

“太极拳论”则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渐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其前两句显然是推衍性的导入说法。这种没有任何技术方法技巧支撑的空玄说道,你如何能会有“懂劲”?只凭“走”、“黏”、“急”“缓”之说吗?这显

然是不能达到“懂劲”的地步的;又何从步入“渐及神明”的殿堂呢?只从阴阳、动静错误之说吗?这显然更是空中楼阁的难能企及形式;更何况这“用力之久”,只能达犟力劲势的门道,自然是“不能”入“豁然贯通焉”的门径了。 

这里“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显然是接了“全在熟练”、“诸手熟悉精思”的话头说法;这“由懂劲而渐及神明”,也明显是接了“无有不胜之理”与“则得心应手,捷若影响;随机应变,不拘法度”话茬的说法,也显然是比照了“有千变万化之妙焉,神而明之,鬼而通

之”的说法;后面虽然是总结性地说法,但却也出现了 “用力之久”的不恰当说法。 

上述的通背缠拳谱,虽然是从道光、咸丰年间的,但通背缠拳在博爱县早在明朝时就流传,李氏第五世就开始练,通背缠拳的理论影响在李氏家族深远而悠久的,到李氏十二世李鹤林写出《太极拳论》、《打手歌》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C.  唐村本记载的次序,纠正了近百年来许多太极拳书后所附录的太极拳经的次序。

     《盐店本》由武禹襄传给杨班候后,早期的杨氏弟子所著的书中所附录的太极拳经的次序,仍以“十三势论”为第一篇,后期的各太极拳传人包括中国国家体委的编著所附录的太极拳经的次序,都十分混乱,因此唐村本记载的次序,纠正了近百年来许多太极拳书后所附录的太极拳经的次序。


联系我们

13823142866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chawuzhai@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